春天种的西红柿、黄瓜结了好几茬儿,从地里刚刨出来的花生生吃很香,在树林里放羊不是想的那么容易,认识谷子、玉米、小麦、高粱等十几种庄稼……这些充满泥土味的认知活动,是一所乡村幼儿园的尝试。不单纯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,不做“小学化”的学前教育,不脱离农村的山水土地,两年的时间里,一个名为“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”的项目(简称“华夏项目”)在山西省长治县南宋乡关头村和永济县蒲韩乡村社区、河南省兰考县胡寨村三个地方进行试验,“长势喜人”。(9月12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这种“亲情、亲自然、亲乡土”的幼教模式值得称道。
坦率地说,中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趋同化倾向:城里的幼儿园建成“城堡样式”,一些农村也跟着建起了“城堡式样”的幼儿园;城市里幼儿园老师主要是教孩子们唱歌、跳舞、做游戏,农村幼儿园里的老师也在教孩子唱歌、跳舞、做游戏这“老三样”;城里的幼儿园主要在室内教孩子们长知识、养习惯,农村幼儿园也在室内教孩子长知识、学本领;等等。殊不知这样,不少农村的孩子走出幼儿园大门后,连庄稼地里的庄稼也叫不上名字来,农村现有的一些牲畜也视之为书上或动物园里的动物。应当说,现有的不少农村幼儿教育,不仅违背儿童成长规律,甚至让乡村文明在身边一点一滴地消失。
当了解了“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”后,笔者不禁被这清新、质朴、满含泥土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幼儿教育所深深折服。农村幼儿教育未来在哪里?乡村文化如何延续?乡村文明从哪里着手复兴?似乎,这正在给人以郑重启迪。这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扎根乡土的幼儿教育,更能到达“远方”。
人们常说,一方水土,养育一方人。乡村的“一方水土”注定要与乡村娃结缘,注定要成为乡村娃的成长基地。也许这里并不富裕,也许这里没有太多的工厂生产的玩具,但这里却有让他们幼小心灵安放的乡村田园,有供他们认识的花草树木、大豆高粱、骡马牛羊,而这些是城市幼儿园所不具备的资源。当城市幼儿园小朋友追问老师或家长“喜洋洋到底是什么羊”的时候,农村的孩子轻易就可以见到羊儿的面,来个亲密接触。从这个角度看,置身乡村、扎根乡土的幼儿教育,的确有着丰富的资源。
更为关键的是,在乡村幼儿教育扎根乡土的过程中,我们的乡村文明有了维系的“纽带”。这也是“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”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从小看大,百岁到老。作为十分看重启蒙教育的中国人,对孩子的起步异常在意。而通过扎根乡土的启蒙教育,不仅会在孩子了解农村的自然风貌上有所帮助,更重要的是,让他们在父辈祖辈的身边接受传统礼仪、传统文化的熏陶,进而成为一个个知书达理的好农村娃。而这无疑让农村的文化基因、文明元素有了依托的平台和传承的渠道。因此而言,这种根植于乡土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实践,值得更多人关注与扶持。
我们期待,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,“扎根”乡土的幼儿教育能在乡村遍地开花,让更多农村孩子伴着乡土气息,走向充满诗意的“远方”。(中国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桑胜高)